首 页 > 宿州市政府办公室 > 公共服务与民生 > 促进消费升级 > 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号: 003187229/201712-65707 信息分类: 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意见 发文日期: 2017-12-29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7-12-29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称: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
号: 词: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7-12-29   保护视力色: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休闲旅游等业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宿州”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7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坚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坚持分类推进、融合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力求实效,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强有力的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更为紧密,健康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75亿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市场供给增加计划。

1.丰富体育健身项目。普及日常健身。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工间(前)操等普及性强、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发展户外运动。加快制定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的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系列规划,科学引导和推动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宿州国际马拉松、宿州国际网球公开赛、笼式足球、绿色健身运动、登山、骑行、水上运动等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宿州特色的精品品牌赛事活动。发展特色运动。传承和推广养生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民间传统健身休闲项目,加强对相关体育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极限运动、高尔夫等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2.促进产业融合。深入谋划和推进“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优先将赛事活动安排在节假日,以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户外旅游活动。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促进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

3.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传统健身休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提升场馆预订、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健身休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

4.支持体育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我市健身休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体育传媒,充分利用传媒与健身休闲产业的互动传播,开拓市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健身休闲产业领域,共同参与健身休闲市场的开发和体育资源整合。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PPP、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建设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开办康体娱乐、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机构。

5.加快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设等行业发展。继续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规范健身休闲类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降低城乡社区开展健身休闲类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引导各协会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6.鼓励企业创新。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良好的准入环境。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鼓励各地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

(三)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计划。

7.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健身休闲服务业、器材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服务业比重。实施健身服务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优秀健身休闲俱乐部、场所和品牌活动。结合各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实施一批健身休闲精品项目,培育2个以上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8.优化产业布局。组织开展山水运动资源调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调查,摸清健身休闲产业的自然、人文基础条件。深入推进我市民间民俗体育健身功能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健身休闲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地区间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9.提升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支持企业、用户单位、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组建跨行业产业联盟,鼓励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企业进军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领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和加工制造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需要,研发和生产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健身休闲器材装备。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支持企业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的附加值和软实力。鼓励企业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开展合作,通过赛事营销等模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四)实施全民健身休闲基础设施改善计划。

10.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市级规划建设“五个一”,建成一个中型体育馆、一个中型体育场、一个体育公园、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标准室内游泳馆。县级规划建设“五个一”,建成一个小型体育馆、一个小型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设施、一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乡镇(街道)规划建设“三个一”,建成一个小型室内健身中心、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和一个多功能球类运动场,推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及15分钟健身圈建设。鼓励利用城市和农村空闲土地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公益性体育设施设备优先向住宅区配置。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11.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各类健身休闲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落实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五)实施健身消费促进计划。

12.深挖消费潜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标准、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健身休闲消费粘性。丰富体育赛事供给,每月开展不少于2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每年开展不少于10项省级或国家级体育赛事活动,激发大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推动体育主管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体育培训机构等与相关学校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开发健身休闲运动培训市场,加强不同健身休闲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建设与推广,培育一批专业健身休闲培训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特定人员发放体育消费券,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保险公司围绕体育消费推出多样性保险产品。

13.引导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鼓励制作和播出国产健身休闲类节目,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应用程序(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

四、保障措施

14.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健身休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相关安保服务标准,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政务发布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展览展示平台、资源交易平台。

15.优化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健身休闲产业用地控制规模、科学选址,并将相关用地纳入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等土地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可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利用现有健身休闲设施用地、房产增设住宿、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健身休闲项目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健身休闲项目。

16.完善投入机制。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适应。用足用好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项目予以支持,运用彩票公益金对健身休闲相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健身休闲场所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按规定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健身休闲企业税费成本。

17.加强人才保障。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健身休闲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引领作用。推进体育产业智库建设。加强健身休闲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8.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教育体育、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合作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情况,解决存在问题,落实惠及健身休闲产业的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各县区政府要把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制健身休闲发展专项规划。有条件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职能建设,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19.强化督查落实。建立体育大数据平台,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身休闲产业监测机制。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文广新局(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会员中心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客户端
返回顶部